水霉病(Saprolegniasis)常感染體表受傷組織及死卵,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狀的覆蓋物,又稱覆棉病或水棉病。又稱膚霉病或白毛病,是水生魚類的真菌病之一,引起這種病的病原體在到目前已經發現有十多種,其中最常見的是水霉和綿霉。該病是由真菌寄生魚體表引起
水霉菌廣存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濕土壤中,于死亡的有機物上腐生,為一種常在的霉菌,主要有水霉目(Saprolegniales)、霜霉目(peronosporales)及水節霉目(Leptomitales)等,又以水霉菌(Saprolegnia)最為常見,于10~15℃時最適合生長,25℃以上時各中的游孢子(zoospore)繁殖力減弱,較不易感染
水霉病的發生主要因為緊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,魚只因擁擠、移動或其他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,造成體表組織受傷,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機附著,于壞死組織上開始發芽形成菌絲,菌絲除寄生于壞死組織外,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組織,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圍組織,更而貫穿真皮深入肌肉,使皮膚與肌肉壞死崩解。
癥狀:
1. 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狀覆蓋物。
2. 病變部位初期呈圓形,后期則呈不規則的斑塊,嚴重時皮膚破損肌肉裸露。
3. 鰓組織亦會被侵犯感染,造成死亡
病魚初期看不出有什么異常,當肉眼看到時,菌絲已經從傷口侵入,并向內外生產,向外生產的菌絲似灰白色棉絮狀,故稱白毛病,病魚焦躁不安,常出現與其他固體摩擦現象,以后患處肌肉腐爛,病魚行動遲緩,食欲減退,最終死亡。
預防管理:
春季階段的水溫較為適合病原菌繁殖生長,因此,尤其要做好預防工作。一是冬季清塘時可以除去池底過多的淤泥,用200mg/L的生石灰或20mg/L的漂白粉消毒;二是加強飼養管理,提高魚體抗病力。盡量避免高密度條件暫養時造成魚類擠壓碰撞掉鱗,或在捕撈、運輸過程中盡可能避免魚體受傷。三是水溫低于 15℃時,盡量減少人為操作,防止出現應激反應,導致擦傷或凍傷。四是經長途運輸的魚種放養前和放養后,及時2%~3%食鹽水或消毒劑進行消毒。五是親魚人工繁殖受傷后,可在傷口涂抹10%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處理
治療:
用菌霉凈50ml/畝水深一米,稀釋潑灑。